萱草忘忧草,寄托绵绵情丝
萱草与忘忧草,两种形态各异、花语迥异的植物,却因一份共同的寓意而交织在一起,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意象。
萱草,又称金针菜,叶片修长如兰草,花朵鲜黄似金针。古人取其”萱”与”萱”同音,将其视为母亲的象征,有诗云:”萱草生庭阶,游子行天涯。慈母倚门望,不盼儿归来。”萱草花开时,金黄耀眼,仿佛母亲温暖的笑容。
忘忧草,传说是孟婆汤的原料,喝了便能忘却前世记忆。古人常将其与萱草并提,寄托着忘却烦恼、追忆温暖的愿望。在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中,诗人吟唱道:”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。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!”此时,诗人也许迫切地希望有一株忘忧草,忘却征途的劳顿和心中的哀伤。
萱草与忘忧草的结合,既有母亲之爱的温暖,又有忘却烦恼的寄托,成为诗人笔下寄情怀旧、追忆故人的绝佳意象。唐代诗人王维在《鹿柴》中写道:”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。返景入深林,复照青苔上。”诗中,空寂的山林中传来隐隐的人声,仿佛萱草花开时母亲的呼唤;同时,夕阳返照,青苔上泛起微光,又让人想起忘忧草的传说,仿佛可以洗涤尘世的烦恼。
宋代词人李清照在《一剪梅·红藕香残玉簟秋》中感叹:”红藕香残玉簟秋。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。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”词中,红藕香消,兰舟独上,诗人思念远方的丈夫,而雁字回时,却是月满西楼,寄托着对团圆的美好期许。这时,一株萱草或许能让她想起母亲的叮嘱,一株忘忧草或许能让她暂时忘却相思之苦。
萱草忘忧草,两种看似矛盾的意象,却在中国文化中和谐地交织在一起,寄托着人们绵绵的情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常客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符号。
原创文章,作者:张敏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oys-bshop.com/3035.html